注意!“扫码领补贴” 是骗局,别让钱包受伤

来源:
作者: 2025-04-25 10:28:43

当手机屏幕跳出“扫码领财政补贴”的弹窗,当短信提示“您有未领取的薪资补贴”,你是否会心动?人社部等部门近期发布辟谣提醒:此类信息均为虚假诈骗,所谓“补贴”不过是伸向钱包的“黑手”。在全民反诈的今天,骗子的套路却仍在迭代升级,稍有不慎,积蓄便可能化为乌有。

“补贴”骗局的千层套路

这场骗局以“官方”外衣精心包装。诈骗分子通过伪基站群发含链接的短信,或在社交平台发布带二维码的“政策通知”,文案常使用“紧急通知”“限时领取”等字眼制造紧迫感。点击链接后,跳转的页面与政府官网高度相似,要求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验证码——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账户资金便如同打开闸门的水,瞬间被转空。

更隐蔽的手段是“二次诈骗”。骗子先以“手续费”“激活金”为由诱骗转账,当受害者发现被骗追问时,竟会收到“公检法”来电,称其涉嫌洗钱需配合调查。这种连环套让不少人在慌乱中越陷越深,最终倾家荡产。

热门诈骗套路大起底

除“补贴”骗局外,当下诈骗手段呈现“精准化”“场景化”特征。疫情期间的“口罩诈骗”升级为“特效药补贴”,求职季的“内推名额”实为骗取培训费,就连老年人热衷的“养生讲座”也演变成“保健品退税”骗局。

“AI换脸”诈骗尤为猖獗。骗子通过社交媒体盗取用户照片,利用技术合成逼真视频,以家人遭遇车祸、突发疾病为由索要救命钱。某高校教师曾因看到“女儿”哭着求救的视频,半小时内转账20万,事后才知视频是AI伪造。

筑牢反诈防线的生存指南

防范诈骗的核心在于“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面对“补贴”信息,可通过人社部官网、12333热线等官方渠道核实;收到陌生链接,先检查网址前缀是否为“https”,可疑二维码坚决不扫。

技术手段也需善用。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为老年亲属设置“亲情守护”,实时拦截可疑信息。此外,定期与家人分享诈骗案例,让反诈意识成为家庭必修课。

当骗局找上门:正确应对三步法

若不慎点击可疑链接,应立即挂失银行卡,修改支付密码;遭遇威胁恐吓,保存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对“公检法”来电要求转账的,牢记真正的执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

人社部等部门的辟谣不是终点,而是全民反诈的新起点。当骗子不断翻新剧本,我们更需保持清醒。转发这篇文章,让身边人少一份被骗风险,多一份财产安全。毕竟,守住钱包的防线,就是守护家庭的幸福。

(综合:央视一套、环球网、长江日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