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网络安全知识>

遏制网暴要强化法治手段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鲍南 2022-04-28 15:56:04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紧盯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开展全链条治理。此番亮剑正当其时,契合着社会对清朗网络空间的期待。
  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一再挑战公序良俗底线,甚至击穿法律法规红线,已经到了必须重拳施治的时候。但正如很多人所疑惑的,自己身边并没有这么多暴戾恣睢的“喷子”,可为啥一上网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头,网络“前台匿名”的特性放大了一些人心中的恶,数量多、举报难等现实问题,更是滋生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再加上个别网络平台为挣流量疏于管理,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场中的乌烟瘴气和群体极化。
  各大平台是网暴发生的载体,理应成为推进治理的抓手。当务之急,还是要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我们看到,刘学州事件后,一些平台在封禁相关账号的同时,紧急设计了“一键隔离网络暴力”模式——用户可以在隐私设置里对评论博文和发私信的人加以限制,还可以开启“评论防火墙”,由系统自动屏蔽人身攻击和恶意骚扰的内容。这些技术探索当然是必要的,但落地效果距离公众期待仍存在不小的标准差。此次中央网信办对18家平台提出统一要求,更明确了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处置措施,构建了“发布-惩治”的治理闭环,对遏制网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网络暴力的滋生场景多元复杂,釜底抽薪关键得擦亮“法治利剑”,震慑始作俑者。目前,网络暴力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当事人往往只能按照侮辱罪、诽谤罪的标准自行取证、自行起诉,一句无中生有的谣言诽谤,诉讼起码要花费一年半载,巨大的维权成本“劝退”了不少人。另一方面,网暴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精神上的,法律难以衡量其危害性,导致刑罚裁量普遍偏低。对此,司法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德阳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等检察院公诉的案例正在逐渐增多。我们期待这样的进步再多一些,令网络发言者心有所畏,“围观”客观中立,“吃瓜”适可而止,“评论”有理有据,“转发”经过思考。
  网络暴力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广大网民也不应只当“看客”,更要自查自省,带着理性与文明上网。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大家都将是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