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警惕AI谣言!

来源: 作者: 2025-02-21 18:37:40

“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当于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

“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

……

近日,一则“80后死亡率突破5.2%”的谣言出现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部分网民的困惑和焦虑。目前,官方已经迅速辟谣,指出其数据来源虚假、统计方法错误。各互联网平台也在管理部门的督导下对谣言信息及时清理,积极推送辟谣权威报道。

然而值得警醒的是,这一谣言刚出现时,因为披着“统计数据”的外衣和看似科学的表述迷惑了不少人。你是不是也曾被类似的消息困扰?

长期从事人口发展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表示,这一数据与事实严重不符。很有可能是AI大模型在问题回答过程中出现“幻觉”。

李婷教授在AI大模型中输入了“50、60、70、80,这几代人的死亡率分别是多少”的问题,大模型显示,根据网络信息得出了“80后现存2.12亿,存活率94.8%,死亡率5.2%”的表述。

李婷解释,因为累计死亡概率等概念相对专业,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理解,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知识点,AI可能由于训练的语料(AI语料指用于训练和优化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集合)不足,导致推算出现错误。

尽管AI在对话后标注了数据有局限性,存在间接推算和估算的情况,但这条假新闻还是被加上骇人听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随后相关消息被辟谣。

有记者在微信平台以“80后死亡率”为关键词搜索,不仅微信自带的AI搜索功能会推送这条数据,而且许多自媒体公众号也引用转载这条数据,甚至有自媒体开始为“80后”鸣不平,称他们为“被时代透支的一代”,很快,这个话题又被推上热搜。这不仅反映了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风险性,更凸显了防治AI假新闻的紧迫性。

AI虽然有超强的数据储存和运算能力,但也不是没有缺陷,假如AI训练语料不足、数据来源局限,或底层数据受到污染等,就可能导致错误推算。

此外,很多自媒体“无风也起三尺浪”,当离谱的数据落入善于炒作的自媒体手中,这个变现流量的绝佳机会自然不肯被他们轻易放过。有些自媒体甚至断章取义和借题发挥,将话题加以包装,并冠之以煽动性标题广泛传播,引发群体焦虑。

AI的算力虽强,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源头的细小差错,最终可能变成算法陷阱。

注意!这些AI网络谣言,都有以下特征

定制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利用多类机器学习方法从数据中学习不同内容的生成特征以及主体的表达风格,只需要输入关键词,AI软件可在网络上抓取素材生成文本,形成定制化的文章、新闻、报告等信息。

门槛低

相比此前造谣者单纯靠人工捏造、散布谣言这一略显“原始”的方式,现在利用AI造谣者只需在AI工具输入关键词即可“一键生成”可以假乱真的文章、图片。

识别难

AI生成的虚假信息在形式上非常逼真,往往新闻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甚至可能包含图像和视频,这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这种伪装性和欺骗性让谣言更加具有迷惑性。

破坏大

利用AI工具制造谣言能生成极为逼真的图片、音视频,颠覆了“有图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蛊惑性极强,短时间内就能快速传播,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如何治理AI谣言?

防治AI造假,当务之急要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治理,完善治理规则,加强对数据发布的监管,确保权威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发布,挤压网络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

其次,平台要按照网信管理部门要求,对AI软件生成的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同时提醒用户通过权威渠道去核实信息。应根据不同情况完善AI大模型,并明确其数据采集源头,比如涉及公共服务的数据就应依托权威渠道采集、使用。

最后,公众需提高媒介素养,切勿盲目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在上网浏览信息时要保持对信息来源的警惕性,多订阅官方媒体、政府部门的账号,尽量选择权威、可信赖的媒体或机构作为信息来源。

(综合:千龙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网、上海网络辟谣、新京报、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