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别信!提防AI生成虚假图炮制谣言

来源: 作者: 2025-03-17 18:26:22

当前,随着AI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谣言翻新伎俩,个别网民为蹭热点、博流量,通过AI凭空杜撰,恶意拼凑剪接,夸大扭曲事实,搭蹭灾害事故话题编造谣言,破坏社会秩序稳定。AI生成图片带来的“有图未必有真相”的复杂局面,该如何应对?

场景一键生成 AI造谣门槛低、手段多

在AI软件的“助攻”下,人们只需输入关键词或主题,便可“一键生成”足以乱真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流量和利益,利用AI大肆制造、传播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以“标题党”“震惊体”等形式,对“死亡”“爆炸”“地震”“洪灾”等情节进行突出强调,以此引起公众关注。

此前诸如“某地一民房发生爆炸事故”“某地洪灾致多人死亡”“某地地铁站捅人”等离谱的“重磅消息”均为AI编造而成,致使部分网民信以为真,跟风转发,影响恶劣。

利用AI技术将虚假元素与真实事件进行关联拼凑

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不乏有人为了蹭热点,通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办法,用“假图”冒充新闻现场图片,并将其与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恶意关联、“合成”,炒作舆论、撩拨网民情绪,对抢险救灾、应急处置等线下工作造成干扰。这类谣言真假混杂、似是而非,甄别难度极大。

去年,新疆喀什、阿克苏地区相继发生地震,部分自媒体置事实真相于不顾,利用AI技术对一些旧图、视频片段进行拼凑,制造谣言把网民“往沟里带”。还有某网民通过AI技术制造“满载杨梅的果树被洪水淹了一半”的假象,以博取流量。

“有图未必有真相”该如何应对

面对AI生成虚假图片传播谣言,广大网民应提高警惕,不断提升识别防范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观察细节

许多AI生成的图片、视频中,可能存在边缘模糊、光线阴影不自然,人物的眼睛、头发、手指等可能处理得不够完美,透视关系也可能处理得不够自然准确等。

多方验证

不要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应从多个权威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可以检索官方媒体报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使用工具

利用AI图片检测工具可以帮助识别图片是否为AI生成。

谨慎分享

在确定信息真实可靠之前,不要随意转发,以免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网上发布虚假信息 行为人需担责

在灾难面前,有人挖空心思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去编造谣言,发布虚假信息,此类行为应当受到怎样的惩处?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根据国家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分别对发布这类信息有一个特殊规定: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比如说传播虚假的灾情、疫情、险情、警情,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可以构成刑法中所规定的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果情节达不到刑事犯罪,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依法要承担行政处罚的相关责任。

在“广州即将成为全国首个限制外卖配送的城市”谣言案中,当地警方依法对造谣者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被业内专家评价为“是打击治理AI造谣违法犯罪行为的样板案例,将对不法分子起到有力震慑作用”。

“AI谣言”日益增多 微博公布4条处理规则

除了行为人,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枢纽,在此过程中责任重大。其一举一动关乎公众知情权、社会秩序与网络生态。在“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中,也对网络平台做出了要求。

近日,微博公布4条“AI谣言”处理规则,对下述情况予以相应处置(尤其是涉社会民生、突发事件、科普医疗以及个人权益的内容),并邀请用户参与规则调研:

1. 账号的单条内容由AI生成且未主动标识——对内容打标签提示疑似由AI生成;

2. 账号的多条内容由AI生成且未主动标识——对该账号的流量分发进行限制;

3. 账号的单条/多条内容AI生成且未主动标识,并造成恶劣影响——对该账号禁言至关闭账号;

4. 对于已主动标识由AI生成的,如内容本身不违规且未产生恶劣影响,暂不作处置。

(综合自:央视新闻、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澎湃新闻、@围脖侠、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