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冰箱爱囤食物?这些冰箱使用常见误区要注意→
过期的米面粮油、长期存放的腌腊食品、复热一周的饭菜……近日,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阵独特的讨论热潮。网友们纷纷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家中“冰箱考古”的趣事,不少网友晒出自家长辈在冰箱里存放若干年前的食物,并表示还能吃。
那么“冰箱里存食物存好几年”的做法合适吗?冰箱里久置食物究竟会对身体产生何种危害?我们又对冰箱使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冰箱不是食品的保险箱
在冰箱大量“囤”食物不可取
据报道,中国疾控中心曾对北京的30台家用冰箱冷藏室进行了微生物检测,结果从中分离出了35种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霉菌等。以李斯特菌为例,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中仍能存活繁殖,所以超过一定时间,冰箱中的食物就会滋生细菌。另外,冰箱长期不清洁也会变成巨大的细菌培养皿,"干净"的食物也会被"污染",会提高感染的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特别提醒,有的家庭习惯一次性买大量的食物放到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其实这并不是可取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充分利用冰箱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冰箱并不是食品的保险箱。”
这些冰箱使用常见误区要注意
食物放入冰箱后,就不会变质?
殊不知,冰箱没有灭菌功能,只是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多数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尤其要注意的是,冰箱里有“嗜冷菌”,它们能在低温环境中保持生长和繁殖。如果吃了被“嗜冷菌”污染的食物,可不仅仅上吐下泻那么简单。
简单来说,“嗜冷菌”是耐低温细菌的总称,以耶尔森菌、李斯特菌为代表。其中,耶尔森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菌血症;李斯特菌感染后易引发头疼、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脑膜炎。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将食物放进冰箱后就能隔绝病毒细菌,即便把食物放入冰箱,时间也不易过久,建议尽快吃完。
在生活中,更要注意适度采购食材、烹饪菜肴,养成食用新鲜食物的习惯;并且定期对冰箱进行清洁。
食物不用包装,可以直接放冰箱?
在生活中,不少消费者会在剩饭剩菜上加保鲜膜后放入冰箱,却忽略了对鸡蛋、蔬菜等生鲜产品进行包装。其实,鸡蛋、蔬菜等都带有相关细菌,没有包装放入冰箱,容易污染其它食物;如果冰箱里还有没密封的饭菜、开封过的牛奶等饮料、切开的水果等,更容易增加安全风险。
为了避免交叉污染,消费者可以根据不同食材,选择不同的包装方式,包括保鲜膜、保鲜袋、密封盒等。这样既能有效防止细菌进入食物,又能隔离异味。
食物不分类,直接放冷藏室、冷冻室?
冰箱与砧板一样,同样讲究生熟、荤素分开,不混放。如果发现冰箱空间有限,建议将荤素分层、分区存放。
比如,对冷餐室而言,可以素食放上层,荤食放下层,有汤汁的放下层。生的果蔬类一般放冰箱里的冷藏小抽屉里,食用前记得清洗或去皮。
对冷冻室而言,夏季尤其要注意将生食与冷饮分别包装、分区存放。冷饮不可能加热灭菌,一旦被生食上的细菌污染,安全隐患不小。
热饭菜得放凉后,再放入冰箱?
很多人觉得,这么做能省电,还能避免温度较高的食物影响冰箱制冷效果、导致冰箱故障。这么做得不偿失。
要知道,食物在降温过程中,细菌逐步滋生,而且随着温度下降,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及时冷藏保存,食物在室温或高温环境中,很容易变质。所以,需要冷餐的热饭菜不要等到放凉后再冷藏,而是及时用容器包装好,放入冰箱。这些饭菜产生的热量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制冷负担,饭菜却能因早早进入低温环境而延缓细菌繁殖。
儿童液体药要放冰箱“保鲜”?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长认为将儿童液体药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延长药品的保质期,就像保存食物一样。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儿童常用的液体药物主要包括糖浆剂和混悬剂,这些药物在低温环境下溶解度会降低,容易析出糖分或固体药物沉淀。这会导致药物浓度分布不均匀,服用时可能出现药量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从而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除非药品说明书有特殊说明,否则不建议将儿童液体药放入冰箱冷藏。
过期食物舍不得丢
心理专家建议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
针对老人过期食物舍不得丢的行为,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心理咨询学家陈志林认为,这其实存在心理成因。对此,陈志林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子女在尝试与老人沟通时,保持温和、耐心且专业的态度。
“通过展示真实且有说服力的案例,如过期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健康受损等报道或医学研究资料,让老人直观认识到过度囤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陈志林说,在引导过程中,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解释原理,帮助他们明白囤物行为不仅无法保障生活,反而可能危害自身及家人健康,从而逐步改变固有观念。
其次,帮助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购物计划十分关键。
“这需要充分考虑家庭实际需求及物品消耗速度,精确计算购买数量与频率,避免盲目囤积。”他建议,小辈可以定期与老人一同清理家中物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及其他物品及时妥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老人养成理性消费与定期整理的良好习惯,逐步克服囤物行为。
最后,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也很重要。
“我们要认识到情感缺失可能是导致囤物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子女应尽可能增加陪伴老人的时间,关心生活点滴,通过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填补老人内心因安全感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从根源上缓解囤物行为背后的焦虑与不安情绪。”
冰箱放剩菜 注意这五点
如果饭菜确实吃不完,扔了又太可惜,也有一些方法能尽量健康安全地储存剩菜剩饭。把剩菜放冰箱,要注意以下几点:
剩荤不剩素菜,吃不完的直接丢弃。
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浓度通常很低,但当剩下的素菜被储存在冷藏室,由于细菌污染及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还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摄入。
剩菜剩饭,热的时候就放进冰箱。
一旦确定吃不完,就应该立刻将其密封好并放入冷藏室保存,最长也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如室温超过32℃,则不应放置超过1小时)。
剩饭剩菜需用带盖的容器或保鲜膜密封冷藏。
一来防止“串味儿”,二来也可以防止已经生成的细菌污染其他干净的菜品。
剩菜剩饭应在放入冷藏室后1-2天内食用,越早越好。
清炒蔬菜、螃蟹、鱼类、虾类建议不隔夜,剩菜剩饭再次食用时一定要将饭菜加热至75℃以上才安全。
剩饭剩菜切忌重复加热。
重复加热的行为,也会让亚硝酸盐含量剧增。加热一次后还吃不完的,请倒掉吧。
不同剩菜如何处理
对照口诀要牢记
绿叶菜→不要剩
反复加热后维生素损失严重,隔夜后容易生成亚硝酸盐。处理建议:尽量当餐吃完,不要剩!
根茎类蔬菜→分装冷藏
反复加热后维生素损失明显,亚硝酸盐含量较绿叶类低,隔夜后口感尚可。处理建议:吃不完的尽快分装冷藏可以保存1-2天。
肉类、蛋类→吃前热透
再次烹饪对营养影响较小,但其蛋白质丰富,利于细菌繁殖。处理建议:可以适当保存,需尽快分装冷藏,超过24小时需冷冻,熟食再次食用时需要重新热透。
海鲜等水产品→需要冷冻
反复加热后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受损,隔夜后容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损伤肝、肾功能。处理建议:尽量当餐吃完,吃不完的尽快分装冷冻。
豆制品→及时冷藏
重新加热后蛋白质等不太容易流失,但煮好的豆制品容易变质。处理建议:尽量当餐吃完,买回来后尽快冷藏保存。
汤类→避免铁锅保存
剩汤长时间存放在铝锅、铁锅内会生成有害物质。处理建议:可少放盐等调味料,用瓦锅或保鲜盒冷藏。
凉菜→不要剩
隔夜后生成有害物质较多,且不适合加热处理。处理建议:无论荤素,尽量当餐吃完。
( 综合:新华网、央视网、红星新闻、上游新闻、上海辟谣、科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