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杨柳飞絮第二个高发期预报,如何防护?一文看懂
进入四月,春意盎然,不少人纷纷走出家门,赏花赏景,可却总撞上漫天飞舞的杨柳絮,钻鼻孔、拂脸颊、扑车窗……让人烦恼不已。
4月17日,北京发布2025年杨柳飞絮第二个高发期预报。六环内区域,本轮飞絮高发期将持续至5月2日。4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进一步回升,垂柳、旱柳、欧美杨、青杨等逐步开始飞絮,杨柳飞絮即将进入第二个高发期。那么飞絮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出行又该如何做好防护?
杨柳飞絮如何产生?
杨树、柳树均为雌雄异株,飞絮来自杨柳雌株。春季雌花序授粉后,会生成一个个绿色小蒴果。发育成熟的小蒴果逐渐裂开,白色絮状绒毛携带种子“破壳”而出,借助风力进行传播,这便形成了“杨柳飞絮”。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今年4月上旬起,北京城区进入杨柳飞絮的第一个高发期,主要飞絮树种为五环内的毛白杨,每天10点至16点为飞絮高发时段。整体来看,北京今年杨柳飞絮预计持续到5月下旬。
杨柳树能不能砍掉?
杨柳树“扎根”首都,有其历史原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磊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森林覆盖率不足2%,整个城市光秃秃,大风长驱直入,常卷起漫天沙尘。为加快造林绿化,改善首都生态环境,易成活、长速快的杨柳树成了主力树种,且杨树雌株初期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株,北京的杨树中雌株比例历史最高时超八成。

此外,杨柳树是北京乡土树种,生命力强、养护成本低、遮荫面积大、碳汇量高。杨树相较于其他常见树种长势更高大,在北京地区杨树最高可达30多米,支撑着北京的“绿色天际线”;柳树则是北京发芽最早、落叶最晚的乔木树种之一,是重要的“绿色担当”,且中国古代就有“折柳寄情”等习俗,柳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表明我们无法全部砍掉杨柳树。”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车少臣介绍。
如何做好防护?北京疾控发布提示
惹不起躲得起
和其它过敏一样,敏感人群最好脱离过敏原,白天尽可能待在室内。飞絮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一般中午最多,敏感人群应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即便要做户外活动,也要在杨柳絮比较少的时候,比如早晨、夜晚,降雨后等。
室内通风要关好纱窗,注意室内卫生,湿式清扫,必要时开启空气净化器。
防絮入鼻
飞絮细小,易被吸入鼻腔,之后鼻塞、鼻涩、流鼻涕、打喷嚏接踵而来,严重的甚至引发气喘、哮喘等更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或疾病。敏感人群外出时需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口罩使用时应遵照其使用说明佩戴,佩戴时必须完全罩住鼻、口及下巴,保持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密闭性更好的口罩防护效果更佳,但需按照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口罩。
防絮入眼
飞絮入眼,很难清除,会导致敏感人群眼睛红肿、流泪,上面携带的大量灰尘和细菌也会入眼引发炎症。
外出时佩戴纱巾,护目镜、眼镜等,尤其是骑行外出的人,飞絮迎面入眼的风险增大,一定要做好眼睛的防护。
包裹自己
皮肤易过敏的人群,尽量避免皮肤接触飞絮,否则皮肤瘙痒难忍,甚至红肿发炎。外出要“包裹”自己,戴帽子,穿长衣长裤。
皮肤沾上飞絮后,要及时清除,最好用温水清洗,有助预防过敏或减轻过敏症状。
当皮肤出现过敏症状时千万不要抓挠,轻轻拍打、冷敷、涂止痒药可减轻症状。
当心杨柳飞絮潜藏火灾隐患
飞絮时节,除了给出行带来不便和健康风险,更潜藏火灾隐患。
近日,两名年轻人在休息间隙点燃杨柳絮,引发通州区台湖镇口子村萧太后河旁杂草火情,过火面积约80平方米。点火的违法行为人林某某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飞絮含有90%的纤维和油脂,表面绒毛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结合,一旦遇明火,极易引发火灾,且蔓延速度极快。实验表明,只要3-5秒钟,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火势。
此外,飞絮本身十分轻盈,着火后会随风飘散,当它附着到其他易燃可燃物上时,就会引燃易燃可燃物,形成连环火灾。
消防部门提醒:
杨柳絮飘飞的季节正巧是天干物燥、易引发火灾的季节,切不可忽视消防安全。
严禁乱扔烟头,严禁用明火引燃飞絮。
在飞絮比较集中的地方不要停放电动车或汽车,电车的电瓶或线路可能出现故障,引发火灾。
综合:新华网、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