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 爆火的瘦身秘诀,哪些是真哪些是坑?教你辨真假
“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让全民开始正视肥胖问题,但社交平台上 “月瘦 20 斤”“躺着甩脂” 的偏方却像迷雾般让人迷失。真正的健康减重,是学会与身体对话,而非被数字和偏方绑架。
辟谣指南:这些“减肥神话”该醒醒了
在电商平台搜索“减肥”,跳出的代餐奶昔、暴汗服、甩脂机等产品月销过万。某国产代餐品牌客服宣称“全代餐30天瘦15斤”,但营养师协会专家指出,这类产品多为低热量配方,长期替代正餐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引发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优质代餐应作为饮食管理的补充,而非主食。”
随着GLP-1类药物在减重领域的应用,“减肥针”成为新宠,部分代购渠道出现“无需处方、自行注射”的乱象。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鸥强调,这类药物属于处方药,适用于BMI≥27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健康人使用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且停药后体重反弹率超过60%。“曾有求美者自行注射导致低血糖昏迷,减肥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另外,“局部减脂”不存在,卷腹练不出马甲线,深蹲瘦不了大腿。脂肪燃烧是全身性的,想瘦肚子先戒奶茶和精制碳水。
科学减重的核心:让身体舒服,才能长久瘦下去
合理控制脂肪摄入不等于完全避免脂肪。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参与激素合成、细胞膜构建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重要过程。科学减重建议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橄榄油等),限制饱和脂肪(动物脂肪、椰子油等),避免反式脂肪(加工食品中的氢化油)。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20%~35%,过度限制反而可能影响健康和减重效果。
动起来,但别把自己逼成“运动苦行僧”。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结合是最佳减重运动策略。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直接消耗大量热量,改善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如举重、自重训练等)则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科学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上2—3次全身力量训练。对于时间有限者,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也是有效选择,它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可观的热量消耗和代谢提升效果。
睡好、心情好,减肥事半功倍。睡眠与压力管理对减重的影响不容忽视。睡眠不足会扰乱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平衡,增加食欲特别是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同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储存7。慢性压力则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同样不利于体重控制。科学减重建议保证每晚7—9小时优质睡眠,并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管理压力,为减重创造有利的生理环境。
理性看待体重管理健康比数字更重要
当“体重管理年”的全民热潮持续升温,减重的终极目标是降低肥胖相关疾病风险,而非追求“骨感美”。关注体脂率、腰围、肌肉量等健康指标,远比体重秤上的数字更有意义。随着各地健康食堂、社区运动角的逐步落地,科学减重正从个体行为转化为社会共识——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方法,拒绝谣言与焦虑,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蜕变。
(来源:国家卫健委、新华网、环球网、澎湃新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