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果汁不该成为“眼力考试”
炎炎夏日,果汁柜台前消费者的目光在“100%”“NFC”“零添加”等诱人标签间游移,按说买果汁是为寻找几分清凉,如今却成了一场“眼力考试”,消费者不得不在包装的犄角旮旯里“找水”。
据媒体报道,果汁包装的“障眼法”正日益精进。醒目大字标榜“100%果汁”,配料表中却写着 “浓缩果汁+水”;一款名为“300颗蓝莓”的饮品,其主要的原料是水,浓缩蓝莓汁的添加比例,甚至还在苹果汁之下;更有商家在“NFC” (非浓缩还原果汁)标识旁暗藏一个不起眼的“+”号,为浓缩果汁勾兑其他原料披上鲜榨的外衣。
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在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商超,如今果汁市场很少能看见大大方方使用“复原果汁”字样的商品,大部分商品都在玩文字游戏。“100%”“NFC+”“零添加”层出不穷,连业内人士也只能为消费者支招——购买果汁前要“多研究、仔细看配料表”。
据报道,产品标准与公众认知的鸿沟,恰恰成了商家玩弄文字游戏的土壤。依据目前果蔬行业参考执行的国家标准——《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浓缩果汁+水”复原而成的产品可标注“100%果汁”,这与大众理解的“原榨无添加”存在显著偏差。更关键的是,该标准仅为推荐性,企业常以自定标准替代执行。标准自身的模糊地带与检测局限,无疑为“合法误导”提供了灰色空间,河北、重庆等地质检部门曾专门发文科普,也印证了挑选果汁时消费者的困惑有多普遍。
商品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果汁的认知与实际标准存在偏差并不奇怪。但利用包装上的文字游戏,将消费者知情权戏弄于股掌之间,商家的精力显然用错了地方。当“果汁饮料”混迹于“原榨果汁”,“浓缩还原”伪装成“NFC+”,消费者的选择权正被悄然蚕食,长此以往,透支的终将是商家的信誉与品牌根基。
更有甚者,竟有企业试图将“NFC”“XX颗水果”这类通用概念注册成商标,人为筑高认知壁垒。消费者不过想喝个明白,怎就如此艰难?
烈日当头,消费者渴望的是100%果汁的“绿洲”,而非文字游戏堆砌的“海市蜃楼”。 破局之道,还是在“真实”二字。新华网曾建言,防止“100%果汁”误导消费者,不妨借鉴乳制品行业的做法——使用复原乳作为原料生产液态奶的,要标明“复原乳”字样。
这剂“药方”值得深思,与其让消费者在配料表的“迷魂阵”里练眼力,不如把果汁信息大大方方地写在包装上,让商家重获信任、使市场回归清朗。
【消费提示】
选NFC果汁注意“+”
业内人士介绍,根据国家标准《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在浓缩果汁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而成的制品,可称为果汁(复原果汁)。
这与消费者的理解有偏差,但用浓缩果汁+水制成复原果汁,属于常见做法,是既经济又高效的生产策略。
如果消费者想选择原榨果汁而非复原果汁,可以选择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果汁)、HPP果汁(超高压灭菌果汁)等。
不过,选择NFC果汁也有讲究。在挑选果汁时,消费者一定要注意,“NFC”字样旁,是否多了一个“+”号。
如有些复合果汁,虽然包装上有NFC字样,但仔细查看,NFC旁边还会有“特别添加”等文字,再看配料表,显示原料有水、浓缩果汁等,NFC果汁只占其中一部分,纯属“挂着羊头卖狗肉”。
加了“饮料”配料不一样
挑选果汁,还需要注意“饮料”这两个字。《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 31121-2014)中规定,果蔬汁饮料、果肉(浆)饮料,都是可以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的。
如电商平台上一款沙棘汁,店铺页面宣传:“NFC鲜榨,HPP超高压杀菌,甄选30%头部好果,全程冷链,享受新鲜水果口感。”消费者很容易联想,以为这是一款果汁。实际上产品配料中不但有水和沙棘汁,还有赤藓糖醇(天然甜味剂)、结冷胶(增稠剂)。
果汁、果汁饮料,多了两个字,配料表中就可能多出许多成分。如一款声称“添加NFC山楂原浆,0添加色素、防腐剂、甜味剂,1瓶约含山楂50颗(以每颗山楂6克计算)”的鲜萃山楂汁饮料,只因为多了这“饮料”二字,配料表中就多了冰糖、紫胡萝卜浓缩汁等许多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