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暑期溺水事件高发!这些防溺水知识要知道
7月25日是世界防溺水日,炎炎夏日,又正值暑期,未成年人溺水事件高发。据不完全统计,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为“头号杀手”。那么,对于溺水我们还存在哪些认知误区?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地点?一旦遭遇溺水又该如何自救?一起来看→
关于溺水,这些误区要了解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会游泳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野外水域水下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可能有水草、淤泥等,容易困住游泳者,进而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使用游泳圈就能避免溺水?
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当水流发生变化、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都可能引发溺水。
溺水时拼命拍水或大喊,能被及时发现?
溺水的发生往往悄无声息!溺水时,吸入空气是第一需求。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受本能驱使只会全力吸气,此时会有大量的水呛入气管,根本来不及发声。如果有人趴在水中或站在水中发愣,实际上可能已经意识模糊,需要尽快救援。
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手拉手救援不仅无法把溺水者救上来,还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倒挂控水法”能救活溺水者?
倒挂控出的水大部分是食道和胃中的水,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
“倒挂控水法”不仅无法排出肺中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
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而言,倒挂控水还会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溺水高危七场景
1.无视警示牌在江河、水库、池塘、海边等野外水域游泳。
2.在未开放水域进行涉水活动。
3.在泳池游泳未做好安全防护,误入深水区。
4.海边遭遇离岸流。
5.工地积水坑或小区景观池易发生儿童溺水。
6.盲目下水施救溺水者。
7.对于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家中蓄水容器,如浴盆、水桶、洗衣机等都是“深水区”,可能导致溺水。
防溺水牢记“六不”原则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会水性的,不擅自下水施救。
溺水自救,记住这三点
放松身体向后仰,不要挣扎,防止下沉。人体可以产生浮力的肺部位于上半身,而身体的重心位于下半身。在身体没有放松时,人会沉入水中。
将双手举过头顶,这样重心会向上移动,帮助身体仰躺在水面。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注意周围有没有能帮助漂浮的物品,可将密封的空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抱在身前,帮助漂浮。
综合自:国家应急广播、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北京应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