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安全?洪水淹过的未开封食品能吃吗?
近日,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天气,出现洪涝灾害,很多食品、瓶装水等被洪水浸泡。不少人认为“没开封的食品不会被污染,可以食用。”这一现象折射出洪水后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人们往往认为密封包装能隔绝污染,却忽视了洪水作为“流动污染源”的复杂性。
一、洪水污染的隐秘通道:毛细管作用
洪水携带的泥沙、农药、工业废水等污染物,会通过饮料瓶口螺纹处的狭窄空间悄然渗入密封包装。这种无需外力的液体流动现象被称为“毛细管作用”,液体内聚力与容器壁粘附力的共同作用,使得洪水中的致病菌、重金属等污染物突破物理屏障进入瓶内。即便瓶身未破损,瓶盖缝隙处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也可能在开启瞬间被带入饮品,形成二次污染。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风险:将未开封饮料浸泡在墨水中,一段时间后瓶内螺纹处出现明显污染痕迹。这种污染不仅存在于塑料瓶,金属罐可能因撞击产生肉眼难见的微裂纹,纸质包装则因纤维结构吸水导致内部受潮霉变。
二、洪水中的“毒物鸡尾酒”:多重污染威胁
洪水本质是流动的污染物混合体。除了肉眼可见的泥沙,其成分还包括:
微生物病原体: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可引发急性肠胃炎、伤寒等疾病。
化学污染物:农田径流带来的农药残留、工业废水的重金属(如铅、汞)、城市污水的洗涤剂和消毒剂,这些物质即便微量也可能在体内积累。
生物毒素:被淹死的畜禽和鱼虾可能携带肉毒杆菌等毒素,即便高温烹饪也难以完全破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明确指出,洪水浸泡过的食品无论外观是否变化,均需立即丢弃。
三、权威机构的铁律:销毁是唯一选择
面对洪水污染,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始终强调“零容忍”原则:
中国疾控中心:要求丢弃所有接触过洪水的食品,避免食用淹死的畜禽和水产品,冰箱断电后储存的食物也需处理。
国家卫健委:建议只饮用煮沸后的水或合规瓶装水,处理生熟食品的厨具必须严格分开。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可能为减少损失,简单冲洗包装后重新上架。这种“经济账”与“健康账”的博弈,凸显了食品安全标准的不可妥协性。
四、灾后生存指南:科学应对三重风险
饮水安全
煮沸3分钟以上是最简便的消毒方法,若无法煮沸,可按每升水加5-6滴含氯消毒液的比例处理。
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优先选择未受洪水影响的深井或瓶装水。贵州省对受淹水井采用“清掏-漂白粉消毒-二次抽水”的三步法,恢复了安全水源。
食品处理
丢弃所有接触过洪水的食品,包括未开封的零食、米面和调味品。即便水果表面无破损,也需用流水冲洗后去皮食用。
生熟食材分开存放,处理生食后用肥皂洗手20秒以上,防止交叉污染。
环境消杀
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厨房台面、餐具和厨具,阳光暴晒4小时以上可有效杀灭霉菌。被污水浸泡的衣物需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大件家具需专业人员评估是否继续使用。
五、走出认知误区:健康比“可惜”更重要
许多人因经济损失而冒险食用污染食品,但医学案例显示,这种侥幸可能付出惨痛代价。2025年湖南洪灾后,某村因食用未彻底清洗的浸泡蔬菜,导致23人集体腹泻住院。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洪水后2-4周是食源性疾病高发期,尤其需警惕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与其纠结于“是否彻底消毒”,不如牢记:洪水作为自然灾难,其污染范围远超肉眼可见,保障健康的最佳方式是严格执行‘全丢弃’原则。
洪水退去后的生存挑战,本质是科学认知与传统经验的较量。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沾满淤泥的饮料被一车车销毁时,不应只看到经济损失,更要理解这是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在洪水污染面前,没有“差不多安全”,只有“绝对丢弃”。唯有破除“密封即安全”的迷信,才能在灾难后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