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秋季过敏高发季:科学防护指南与认知纠偏

来源: 作者: 2025-08-22 19:26:28

立秋后,我国北方地区逐渐进入花粉过敏高发期,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秋季过敏并非简单的“感冒”,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环境诱因与健康风险。

秋季过敏的独特性:花粉与霉菌的双重威胁

不同于春季以树木花粉为主的过敏特征,秋季过敏呈现“花粉为主、真菌协同”的特点。豚草、蒿草等杂草花粉颗粒微小,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且致敏性显著高于春季花粉。更值得警惕的是,夏秋交替的潮湿环境促使霉菌孢子大量繁殖,其致敏性与花粉形成叠加效应。

常见认知误区与科学应对策略

误区一:戴口罩能完全阻隔过敏原

普通医用口罩主要针对飞沫等较大颗粒物,对花粉等较小颗粒物的阻挡效果有限,即使N95口罩也难以完全阻挡。更重要的是,过敏原不仅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它们可能落在皮肤、头发、衣物上,随后被带入室内。甚至可以通过眼睛结膜引起过敏反应,这是口罩无法防护的。

建议:

选择适合的口罩:在花粉浓度高的日子,过敏人群外出可佩戴N95或KN95口罩;

佩戴口罩的同时,还应佩戴防花粉眼镜,减少眼部接触过敏原的机会;

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并洗脸洗手,清除附着在身体和衣物上的过敏原;

关闭车窗和窗户,使用空气净化器,从多方面阻断过敏原入侵途径;

误区二:轻微症状无需就医

很多人认为过敏只是打几个喷嚏、流点鼻涕,忍一忍就过去了,没必要大惊小怪。这种“硬扛”心态在人群中相当普遍。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过度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异常免疫状态可能持续恶化,医学上称为“过敏进程”。许多哮喘患者最初都只是季节性鼻炎,因未得到及时规范治疗,数年后逐渐发展为哮喘。

建议:

早期干预: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不要拖延

规范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鼻用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症状

注意进展:如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下呼吸道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哮喘

记录症状:记录症状发作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误区三:秋天过敏都是花粉惹的祸?

提到秋季过敏,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花粉。然而,将过敏原单一归因于花粉,可能会忽视其他潜在“元凶”,导致防护不到位。

除了花粉,秋季还有这些常见过敏原:

尘螨:秋季湿度适宜尘螨繁殖,其分泌物和尸体是强烈过敏原

霉菌:落叶和潮湿环境促使霉菌生长,释放孢子飘散空中

宠物皮屑:随着天气转凉,宠物在室内时间增加,皮屑积累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植物花粉的传播时间也有差异。北方地区秋季主要是蒿草、葎草等杂草花粉,传播高峰在8-9月;而南方地区还有禾本科植物花粉,甚至有些地区秋季仍有树木花粉。

建议: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确定敏感过敏原

关注花粉预报:各地气象部门会发布花粉浓度预报,可根据预警等级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针对性防护:根据自身过敏原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对尘螨过敏者应注重床上用品清洁和除湿

注意时空差异:过敏原分布有地区和时间差异,旅行或迁居后需重新评估过敏情况

秋季过敏防治需建立“环境—行为—医疗”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科学认知是关键——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掉以轻心。通过规范防护与医疗干预,多数过敏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等重症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秉持科学态度,才能在与过敏原的“持久战”中守护秋季健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新京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