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职业背债人”陷阱,一场用信用换深渊的黑色交易

来源: 作者: 2025-08-25 11:10:13

近期,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一起“包装贷”案件引发社会震动,53岁的黄某某被贷款中介包装成“优质客户”,通过伪造收入证明、虚构职业等手段,从多家银行骗取48.2万元贷款。当他以为“做老赖就能白拿钱”时,等待他的却是法院判决书、征信黑名单和终身追责的代价。此类骗局瞄准缺钱群体,以“零风险赚快钱”为诱饵,受害者因认知盲区频频中招,背负巨额债务、征信尽毁。

精心设计的甜蜜陷阱:从“白户”到“负翁”

在各大社交平台和城中村电线杆上,“急招背债人,零风险赚30万”的广告屡见不鲜。这些看似诱人的“商机”,实则是精心编织的骗局。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不法分子通常以“无需还款”“仅需贡献征信”为诱饵,锁定收入低、征信空白的“白户”作为目标。他们承诺“贷款到手后只需偿还半年,剩余资金全部归你”,甚至宣称“银行内部有人兜底”,让受害者误以为找到了“财富捷径”。

真实的操作链条远比想象中复杂。以黄某某案为例,中介首先勾结炒房客,将一套20万元的二手房以42.5万元高价转卖给黄某某,通过“高评高贷”套取34万元房贷。随后,他们伪造“某建设公司”的收入证明和工资流水,虚构装修合同,先后从农商行、农行等骗取多笔贷款。整个过程中,中介抽取20%-25%的高额佣金,而背债人到手的“好处费”不过是贷款总额的零头,却要承担全额还款责任。

甜蜜背后的致命代价:信用破产与法律绞索

职业背债的代价远超想象。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指出,背债人需依法偿还全部贷款本息,逾期将面临催收、罚息、资产冻结等后果。无力还款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无法乘坐高铁、飞机,子女升学就业也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参与伪造材料的行为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合同诈骗罪,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筑牢个人防线:远离职业背债骗局

职业背债骗局之所以屡屡得手,根源在于受害者对“轻松获利”的侥幸心理,以及对信用风险的认知盲区。掌握以下个人防范要点,能有效阻断骗局链条。

一、识破诱饵:警惕“天上掉馅饼”的话术

骗局的核心套路始终围绕“低付出高回报”展开。当你看到“无抵押、无担保,仅凭身份证就能拿钱”“公司兜底还款,你只需配合签字”这类信息时,必须立即警觉。正规金融机构绝不会承诺“无需还款”,任何要求用个人身份信息换取现金的交易,本质都是信用抵押的骗局。

二、死守信息:身份证不是“赚钱工具”

个人信息是骗局的“钥匙”。公安部数据显示,83%的背债案件中,受害者都主动提供了身份证原件、银行卡及U盾。务必牢记: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是“三大命根”,绝不能借给他人使用,更不能委托中介“代办贷款”。

对于“远程面签”“代签合同”等要求更要坚决拒绝。正规贷款必须本人到场签字,任何声称“视频授权即可办理”的操作,都是为了规避你的风险感知。

三、慎签文件:每一笔签名都意味着法律责任

合同是骗局的“合法外衣”。不法分子常将关键条款用小字隐藏,比如“若甲方违约,乙方需承担全额还款及50%违约金”。签订任何文件前,务必逐字阅读条款,特别注意“还款责任”“违约责任”“担保期限”等内容。遇到“空白合同”“格式条款不让修改”等情况,立即终止交易。

四、及时止损:发现异常后的三步补救法

若不慎泄露信息或签订可疑合同,需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步,拨打银行客服冻结名下所有银行卡,防止被冒名贷款;第二步,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打印征信报告,核查是否有异常借贷记录;第三步,携带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到法院申请合同无效。尤其要注意“征信修复”的二次骗局。不少受害者在发现征信受损后,轻信“花钱可消除不良记录”的谎言,再次被骗。实际上,央行征信系统的记录只能通过正常履约修复,任何声称“内部渠道删改征信”的都是诈骗。

五、长效防范:建立个人信用保护意识

信用是终身资产,一旦因背债留下污点,将影响房贷审批、职业资格考取甚至子女就学就业。在社交平台不随意透露收入、负债等信息,避免成为中介的目标;向家人普及“身份证=信用抵押”的常识,防止老人、学生等群体被骗。

结语:信用是人生不可透支的信用卡

“当有人说‘用征信换钱’时,他要的不仅是你的钱,更是你未来的人生。”守住“不贪意外之财、不泄露身份信息、不签糊涂合同”的底线,就能让职业背债骗局无缝可钻。在金融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的今天,唯有守住信用底线,远离投机取巧的“捷径”,才能避免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