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银发旅游产品 老年人需注意甄别
暑期进入尾声,很多老年人也计划在秋高气爽、旅游产品价格回落的9月出门旅行,旅游市场的淡季却是老年人旅游的旺季。
“来,宝子们,可以去比比啊。跟着我们家玩,对比全网,没有比我们家性价比更高的。”在网络上,大量旅游题材直播间不断抛出各类旅游产品信息,对消费者狂轰滥炸。这些直播的账号中,有些是认证旅行社,有些是私人领队。还有一些是民宿老板,先介绍项目行程,然后就开始“带货”自家民宿。网络直播间的是各种"甜蜜陷阱",对老年人来讲却是各种信任危机。
“网上的我不看,我最近看电视,有一个去新疆的旅游专列挺好的,卧铺去卧铺回,我准备报那个。”刘大爷说,自己平时不爱看手机直播,倒是喜欢看电视。
“网上的信息我看,但觉得他们有时候挺坑的。”于大妈旅游经验相当丰富,自己会收集信息、比对价格。对互联网,她不排斥,但是仅作为收集信息的渠道,不轻易在网上下单。“我存了几个信得过旅行社的微信,都是之前跟他们出去过,感觉比较好。他们时不常地就发一些信息,我就自己查查价格比比看。”
记者调查走访时发现,老年人更信赖线下旅行社门店,更喜欢跟熟识的导游合作。有些新潮的老人,在线上收看直播、查询旅游信息,再到线下去核实、比价。
低价团背后的“连环套”:从购物到非法集资
旅游行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那些看似低价的旅行团往往暗藏风险,“他们挣得不是旅游的钱。”
模式一:强制购物型
记者在投诉平台发现,很多消费者投诉旅游过程中针对老年人的推销行为。有消费者投诉,其父亲在旅行社的带领下购买了一个价值17600的手镯以及23800的挂件,经鉴定价值不足1000 元。有消费者投诉,其奶奶参加免费游,被推销购买了价值1280元的净水器。
模式二:“低价游”引诱推销型
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曾打掉两个在旅游市场非法经营团伙。丁某伙同孙某国,通过组织人员发放一日游小广告、安排导游用“低价游”方式引诱招揽中老年游客,组织8名讲师在不同地点,宣传推销制氧机、黑芝麻丸、鱼油提取物凝胶糖果、阿胶固元膏等产品,从中谋取非法利益。
模式三:非法集资型
今年8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布5起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例,就是提供“康养旅游”为名的非法集资。2019年以来,犯罪嫌疑人龚某等人注册成立某康旅文化集团公司,在全国多地设立分公司,在各地公园、广场招揽中老年人游客,组织3天2晚398元的低价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召开项目推荐会,并由业务员点对点向游客推荐旅居项目,以18%-24%年化收益为诱饵吸引投资。截至案发,共吸收资金6亿余元,涉及参与人80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83%)。目前,龚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专家支招:三重防线守住钱袋子
在互联网上获取旅游信息,首先要甄别播发视频、信息的是个人账号还是公司账号。建议老年人通过公司账号获取信息,更有保障。到旅行社门店,要查看旅行社的相关资质,证照是否齐全。落实了所有细节后,一定要签订正式合同,留意合同里的退改细则。
此外,要警惕以下诈骗套路:承诺高于正规理财产品的利息,声称“零风险”“稳赚不赔”,或者通过赠送礼品、组织旅游聚餐等方式吸引您参与;组织参观豪华的养老基地、旅游景点,制造实力雄厚的假象,但实际为租借或虚构的场所;销售人员异常热情,“叔叔阿姨”叫得亲热,提供“贴心”服务,打感情牌博取信任;利用亲戚、朋友、邻居、老同事等关系进行“杀熟”,利用信任降低您的防备。请务必保持警惕,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宣传、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遭遇诈骗,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作者: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