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开学前总提不起劲?“开学综合征”不是矫情,是身体在发信号

来源: 作者: 2025-08-27 14:44:54

每年开学季,许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出现莫名的情绪波动,有的孩子临近开学就失眠、腹痛,有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顶撞老师、拒绝上学的行为。这些表现背后,往往隐藏着“开学综合征”的影子。作为一种常见的适应性障碍,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诊断术语,而是指假期结束后,学生因生活节奏突变而产生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反应。

症状解码:身心反应的多重信号

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具有显著的多维特征。在行为层面,孩子可能出现迟到早退、课堂上坐立不安、与同学冲突增多等现象;生理上则常伴随失眠、头晕、食欲不振等非器质性症状。

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假期松弛状态与开学紧张模式的切换,会引发前额叶皮质(负责计划控制)与边缘系统(掌管情绪)的“拉锯战”,导致情绪调节失衡。

心理层面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孩子可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如反复检查书包、频繁询问开学时间,或是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波动。

科学调适:四步走出“开学焦虑”

面对开学综合征,家长和孩子需共同采取系统性应对策略。首先要进行生物钟软着陆:采用阶梯式作息调整法,每天早睡早起15分钟,配合早晨自然光照射抑制褪黑素分泌,逐步重建规律的昼夜节律。饮食上可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帮助身体适应新的代谢节奏。

情绪管理是关键环节。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时,家长应避免说教,可尝试“情绪外化技术”——让孩子画出“开学小怪兽”,通过涂改颜色、添加武器赋予掌控感;或运用“虽然…但是…”句式转化负面思维,如“虽然作业多,但老师会分步讲解”。对于高年级学生,正念呼吸训练和番茄钟工作法(学25分钟+休5分钟)能有效提升专注力。

学习模式的缓冲过渡同样重要。将作业分解为“每日完成15分钟”的小目标,配合预习新学期内容,帮助大脑从“娱乐模式”平稳切换至“学习模式”。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包含运动、阅读等活动的计划表,避免因单一学习任务引发倦怠。

社交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分享假期见闻;对于新生或转校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课堂发言、课间聊天等场景,降低社交焦虑。学校也可设置“独处角”,允许学生在压力过大时暂时回避社交,给予心理调适空间。

此外,家长需避免三类“毒鸡汤”:否定孩子感受(如“这点小事有什么好怕的”)、灾难化暗示(如“现在不努力以后扫大街”)、对比伤害(如“你看某某多自觉”),这些话语会加剧孩子的逆反与自卑。建议采用“观察+感受+需求”沟通模型,例如:“妈妈注意到你这周检查了5次书包(观察),你好像很担心遗漏东西(感受),需要我帮你列清单吗?(需求)”。

专业干预:何时需要寻求帮助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无缓解迹象;伴随自伤念头、惊恐发作或严重躯体化症状(如持续头痛、腹痛);因焦虑导致无法正常上学或参与社交活动。部分医院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拒学门诊,可通过整合儿童精神科、心理学等多学科资源,为孩子提供精准评估与治疗。

值得强调的是,开学综合征本质上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害怕开学不意味着软弱,恰恰说明你在认真对待成长。通过科学调适与家校协作,每个孩子都能顺利跨越假期与校园的“心理鸿沟”,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来源:光明日报、澎湃新闻、央广网、半月谈、“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市卫健委官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