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谣言扰上网:网络素养修炼与防谣小办法
当北京市民李女士对着冰箱里的速冻馒头犹豫不决时,当广州地铁里的男孩蹲下身擦拭洒出的饮料时,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勾勒出公众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真实参与轨迹。从健康谣言的破除到文明行为的传递,普通网民的每一次理性选择、每一个自律举动,都在重塑着网络生态的底色。
公众网络素养:从盲从到理性的觉醒
2024年11月,“冷冻馒头超过两天堪比砒霜”的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单日播放量突破2亿次。北京市民李女士轻信了这条冒用“浙大研究”名义的短视频,连夜扔掉家中囤积的速冻食品,甚至发起家庭“食品安全大扫除”。这场由谣言引发的恐慌,最终真相大白——浙江大学从未开展此类研究,家用冰箱-18℃的冷冻环境根本无法滋生黄曲霉毒素。
李女士的经历成为公众提升网络素养的生动教材:面对“权威机构背书”的信息,更需核查论文标题、实验团队等关键细节。识别健康谣言需掌握“信源追溯+科学常识”双重方法,通过“健康中国”等官方平台获取专业解读,才能避免成为伪科普的传播者。
网络文明建设:微小行动的蝴蝶效应
2025年夏天,广州地铁上一段视频温暖了无数网民:十岁男孩不小心打翻饮料后,立刻从书包掏出纸巾蹲地清理,攥着脏纸巾直到找到垃圾桶。这段被路人拍下的视频经转发后,评论区点赞量超百万,许多家长表示“看到了文明教育的范本”。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微小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广州地铁第二季度乘客主动清理垃圾的记录同比增加30%,地铁公司顺势推出“文明小使者”活动,鼓励市民记录身边的文明瞬间。案例印证了网络文明建设的朴素真理:当个体的自律行为通过网络传播放大,就能形成“一人示范、众人效仿”的良性循环,这正是央视点赞“教养是刻在骨子里的”深层意义。
文明上网:在法治框架内守护言行边界
2025年7月,湖北网民王某为博眼球,将家长会视频与网上争吵音频恶意拼接,编造“家长们已经爆发了”的谣言,引发大量误解,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实施一年间,越来越多网民学会使用平台举报功能维护权益。上海网民张女士发现有人盗用自己照片造谣时,通过留存证据、公证固定、平台举报的“三步法”,成功删除侵权内容并追责。
这两个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王某因造谣被行政处罚,张女士靠合法途径维权。文明上网既要有“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意识,也要掌握“留存证据+依法举报”的技能,让网络空间成为理性对话的场所而非情绪宣泄的战场。
抵制网络谣言:每个人都是守卫者
2025年武汉“工地热死8名工人”的谣言引发市民恐慌,造谣者陈某被警方依法处罚。值得关注的是,谣言传播初期就有细心网民发现破绽——通过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官网查询,近期并无此类安全事故通报。
这种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的做法,正是社会倡导的防谣准则。正如警方提示:面对“骇人标题”“极端表述”,多一步核实动作,就少一次谣言扩散。
网络文明的水位,由每个网民的言行刻度共同标注。清朗网络空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千万个“谨慎点击、理性发言、主动担当”的微小选择汇聚而成。当每个人都意识到“指尖有责任”,网络文明的基石就会愈发坚固。
来源:人民网、央视网、公安部官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武汉市政府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