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虚假新闻带货套路深,公众应如何识别?

来源: 作者: 2025-10-21 18:22:47

在视频带货流行时代,一些不良商家为吸引眼球、推销产品,不惜编造虚假新闻。从“某品牌产品被抢购一空”的虚假消息,到“某明星私下爱用某物”的虚假宣传,这类内容混淆视听,损害消费者权益。面对这一现象,公众该如何保持清醒,识别真相?

常见的编造新闻带货营销套路

第一,利用社会热点与产品关联。不良商家常将产品与突发新闻、社会热点强行关联。例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后,不良商家立即推出“救命神器”或“必备物资”,利用公众焦虑心理进行营销。这类套路通过制造紧迫感和恐惧感,促使消费者冲动购买。

第二,虚构“科学突破”或“专家背书”。许多营销文章打着“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的旗号,捏造数据或断章取义,为产品贴上科学标签。还有商家或冒充权威专家,或盗用专家形象,发表不实推荐。养生保健领域是这类套路的“重灾区”,诸如“某食材抗癌功效翻倍”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

第三,营造“虚假抢购”场面。为制造产品热销假象,一些商家通过剪辑虚构排队抢购场景,编造“限时抢购”“库存告急”等虚假信息。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这种通过视觉冲击刺激消费欲望的手法尤为常见。

第四,假冒用户分享与素人见证。看似普通的“用户分享”,实则为精心策划的软广告。这些内容通常使用相同的文案模板,配以夸张的前后对比效果,缺乏具体细节和真实体验感。

五大实用技巧,助你成为谣言“终结者”

核查信息来源。遇到抓人眼球的消息,首先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明确。正规新闻机构会有明确署名和核实流程,而虚假新闻往往来源模糊,或者来自不知名的自媒体。可以通过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

理性判断内容可信度。保持批判性思维,对过于夸张的表述保持警惕。如“三天见效”“彻底根治”等绝对化用语,通常不符合科学常识。同时注意辨别新闻与广告,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以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并明确禁止大众传播媒介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要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表明。

利用技术工具辅助识别。可以使用识图等工具验证图片是否被盗用或篡改。对于健康类信息,可以查阅权威医学期刊或咨询专业机构。

警惕情感操纵。如果一篇文章或视频过度渲染情绪,试图激起愤怒、恐惧或同情,就要警惕其背后动机。真正客观的新闻报道会保持中立立场,而非一味煽动情绪。

查看多方观点。不要局限于单一信息源,特别是当话题存在争议时,应主动寻找不同立场的报道进行比较。真实的信息通常能够经得起多角度检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位受众都应成为自己信息的“把关人”。面对可能的虚假新闻带货,我们既要保持对商业创新的开放态度,也要持有必要的警惕和批判思维。只有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理性判断能力,才能在这场真实与虚假的较量中守住底线,避免成为不良商家的“提款机”。同时,作为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当我们发现确凿的虚假新闻营销时,也应积极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记住:理性判断是抵御虚假信息的最好武器。


来源:央广网、南方都市报、抖音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