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举报首页 >

“李鬼”冒用张伯礼院士之名 莫让“仿冒名人”欺诈消费者

来源: 作者: 2025-10-30 18:10:54

“凡是捎货的肯定不是我。”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10月21日晚,天津中医药大学发布严正声明,揭露“伯礼医堂”“伯礼国医馆”“张伯礼中医院”“张伯礼大药房”等组织机构冒用张伯礼院士之名,宣传产品、培训等,这些机构均与张伯礼院士无关。

仿冒名人事件频发 此类行为危害大

张伯礼院士并非唯一受害者。我国解剖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百岁生日期间,就曾被冒充学生的五人纠缠拍摄大量合影视频,企图营造“师出名门”假象。此外,AI技术滥用加剧仿冒乱象。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被AI工具“复活”为茶企代言;奥运冠军全红婵、企业家雷军、医学专家张文宏等公众人物都曾遭遇AI冒名顶替。

这类行为带来多重危害。张伯礼院士表达担忧:“觉得它(假视频)对我的影响还是第二位的。更可怕的是这些东西误导消费者,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

此类行为不仅侵犯了名人的姓名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直接损害。法律相关人士付建指出,冒充公众人物的机构和个人违反了多项法律规定,包括侵犯姓名权、肖像权,违反《广告法》对广告真实性的要求,以及侵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知情权。

公众识别指南与平台审核责任

面对日益隐蔽的冒名行为,公众可通过多方查证提高识别能力。

核实官方渠道。张伯礼院士团队提醒公众“切勿轻易相信非正式渠道发布的信息”。以“伯礼医堂”事件为例,天津中医药大学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是确认张伯礼院士相关信息的第一信源。

细察内容真伪。虚假宣传往往具有特定特征:过度强调权威背书、夸大产品效果、频繁使用“独家”“特效”等词汇。正规医疗机构不承诺“包治百病”,而是提供科学、谨慎的治疗建议。

查找AI标识。2025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要求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讯,必须依法添加相应的声明标识。公众在看到名人代言内容时,可注意查找这些标识。

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肩负着审核把关的重要责任。各平台应建立冒名账号识别系统,对声称与知名人士、权威机构有关的账号,要实施更严格的身份验证。还需对账号发布内容进行持续监测,特别是使用“权威专家”“独家合作”等词汇的内容要重点审核。

识别冒名行为需要火眼金睛。公众要养成核实官方信源的习惯,平台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将继续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让投机取巧者无处遁形,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


来源:央视网 法治日报 中国市场监管报 北方网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