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求助代付? 警惕代付尾款新骗术!
近日,家住高邮市甘垛镇的沈某收到一条“妹妹”的微博私信,对方称手机摔坏无法支付,需要帮忙代付买包尾款。沈某爱妹心切,随即按照“客服”要求多次转账,最终被骗走7万余元。无独有偶,高邮市经济开发区的李某也被冒充好友的骗子以同样手法骗走3万余元。
冒充熟人代付尾款的诈骗案件频发,据北京铁路公安处刑事侦查支队民警介绍,截至8月18日,结合今年以来发案以及预警劝阻线索推送情况分析,“冒充微博好友诈骗”类警情已占全年发案的14.3%。
真假难辨的“好友”求助与层层递进的心理操控
在类似案件中,诈骗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社交关系,然后使用与受害者好友完全相同的头像和昵称注册高仿账号。以“手机掉水里”“号码失效”等借口解释为何换号联系,降低受害者警惕性。随后以“支付尾款时限紧迫”“不付款定金作废”等理由制造紧急情况,要求帮忙代付。期间,还有同伙扮演电商平台客服,提供伪造的订单信息和转账凭证,使骗局更加逼真。
身份伪造阶段:打造完美“克隆号”。诈骗分子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受害者社交网络,通过分析公开动态、点赞互动等信息,确定要冒充的好友身份;随后精心打造高仿账号,不仅复制头像和昵称,还会模仿语言风格,使得受害者更难辨别真伪。
情境构建阶段:精心设计的话术剧本。骗子会编织三种典型情境:一是“手机损坏”说,称无法登录原账号;二是“跨境支付”说,谎称国际漫游受限或国外网站支付障碍;三是“限时优惠”说,制造时间紧迫感。这些情境都经过精心设计,专门针对一般人帮助亲友的善意和心理特点。
联合行骗阶段:双簧戏码施加压力。诈骗团伙分工明确,一人冒充好友,另一人则扮演客服或银行工作人员。他们会提供看似专业的订单信息、伪造的转账回执,甚至能准确说出“好友”的个人信息,增强欺骗性;通过“再不付款订单将取消”“系统即将关闭”等话术,让受害者在时间压力下来不及冷静思考。
资金转移阶段:利用第三方支付漏洞。一旦受害者上钩,骗子会引导通过扫码、转账或购买虚拟商品等方式支付。这些资金往往被迅速转移到多个账户,并在短时间内通过复杂渠道提现,给追回造成极大困难。
防范指南:四步识破骗局
核实身份必须“多渠道”。绝对不要仅凭一个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相信对方身份。务必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联系好友本人确认。如果对方称手机损坏,可询问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私密问题来验证身份,如上次见面地点、共同朋友的昵称等。
识破话术抓住“破绽点”。警惕所有制造紧急气氛的请求,正规交易平台通常都有完善的订单保留机制;识破“延迟到账”谎言,银行转账确实可能存在延迟,但好友完全可以等款项到账后再自行支付,无需他人垫付;注意语言习惯差异,即使头像和昵称相同,语言风格、用语习惯往往难以完全模仿,细心观察可发现异常。
交易过程把好“验证关”。坚决不点击任何陌生链接或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如需确认订单真伪,应主动通过官方APP或网站联系平台客服,而非使用对方提供的联系方式。核对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信息,如果账户名与商家名称明显不符,极可能是骗局。
资金往来坚守“安全线”。树立“大额转账必验证”原则,凡是涉及大额资金往来,必须通过可靠方式验证。了解银行转账撤回机制,意识到可能被骗时,立即联系银行尝试撤回转账。保留所有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报警并提供完整证据链。
在虚拟网络中,任何一个看似熟悉的账号背后,都可能是精心伪装的骗子。建立“信任必须验证”的思维习惯,而非“眼见为实”的惯性思维。面对好友的转账请求,多一次验证,少一次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