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避坑指南:这些误区和骗局千万别踩
随着北京供暖阀门陆续开启,家家户户迎来了冬日暖意。但供暖季里,不少“想当然”的操作和精心伪装的骗局,往往让温暖打了折扣,甚至暗藏风险。拆解常见误区与诈骗套路,帮大家守住温暖与安全。
用暖四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暖气水“废物利用”省水又方便
不少人觉得暖气里的水倒掉可惜,总想用来拖地、洗菜。但供暖系统中的水并非普通自来水,供热公司会添加火碱、栲胶等化学药剂防锈防垢。这些药剂长期接触皮肤可能导致干燥过敏,若不慎残留餐具还会危害健康。更严重的是,私自放水会破坏系统压力平衡,可能导致整栋楼供暖循环失常,不仅自家暖气变凉,还可能被供热公司追责。
误区二:暖气不热就放水,越放越暖和
暖气片一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放水。但实际上,供暖系统是封闭循环的,放水会导致压力骤降,供热站只能补进常温冷水,反而让暖气片温度骤降。正确做法是打开暖气片顶端的排气阀,排出空气即可——直到流出稳定水流、无气泡冒出就该关闭,全程无需大量放水。若排气后仍不热,直接联系供热公司检修更靠谱。
误区三:暖气片晾衣服,烘干省电一举两得
湿衣服搭在暖气片上,看似省了烘干机电费,实则隐患重重。暖气片表面吸附的灰尘会随水汽附着在衣物上,温暖潮湿环境更易滋生霉菌,引发皮肤瘙痒和呼吸道不适。更关键的是,衣物会阻挡热量散发,导致室温升不上去,反而增加供暖能耗。老式铸铁暖气片表面温度可达60-70℃,化纤衣物长时间烘烤还可能引发火灾。
误区四:暖气片越烫,室温就越高
很多人把暖气片温度当作供暖效果的唯一标准,其实室温高低更多取决于建筑保温。若窗户漏风、墙体无保温层,再烫的暖气片也留不住热量,就像开窗后再热的暖气也难让室温回升。此外,暖气片被沙发、窗帘遮挡也会影响散热。建议先检查门窗密封性,用纸条测试是否漏风,贴密封条、挂厚窗帘就能有效改善。
三类供暖骗局,警惕!
供暖季也是诈骗高发期,不法分子专挑老人、租房户下手:
“打折代缴”藏洗钱陷阱
社交平台上的“低价代缴供暖费”广告多为骗局。骗子收取费用后用赃款充值,看似缴费成功,实则让用户沦为洗钱工具人,甚至面临账户冻结风险。多地供热企业强调,缴费务必通过官网、线下营业厅等官方渠道。
上门“检修”趁机骗钱
身着假工装的骗子常以“管道老化需更换”为由收费,甚至顺手牵羊。人民日报客户端提醒,官方检修前会发公告,工作人员必带工牌,可通过官方热线核实身份,切勿随意付费。
短信“通知”诱导转账
“逾期停暖”“取暖补贴”等短信附带的链接多为钓鱼网站,点击填写信息就可能被盗刷。记住,官方绝不会通过短信发缴费链接,接到此类通知应直接联系供暖公司确认。
温暖过冬的核心原则
用暖记住“三不做”:不私放暖气水、不往暖气片搭衣物、不盲目自行检修;防骗牢记“三核实”:核实缴费渠道、核实上门人员身份、核实客服信息。供暖无小事,多一份细心,才能让这个冬天既温暖又安心。
来源: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科学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