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红头文件”骗局 守好钱袋子
近期,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伪造部委红头文件、以“红汞”交易为名的诈骗案,揭开了仿冒官方文件类诈骗的冰山一角。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伪造政府公文,冒充领导干部,以高回报项目为诱饵,使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
案件特征:伪造官方背景实施精准诈骗
冒充国家机关公文类诈骗案件呈现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特征。犯罪团伙分工明确,有的负责伪造文件,有的扮演官方人员,有的负责寻找目标。
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通常选择国家战略物资、政府补贴项目、扶贫工程等具有官方色彩的概念进行包装。“红汞”骗局中,犯罪分子就虚构其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
诈骗团伙精心伪造国家机关红头文件、公章、工作证等,甚至建立仿冒的政府网站,使骗局更具迷惑性。这些伪造的文件格式规范、用语专业,普通民众难以辨别真伪。
诈骗套路:环环相扣的精密设计
伪造身份,建立信任。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企业和个人信息后,冒充“局长”“书记”“项目负责人”等政府部门领导或工作人员联系潜在受害者。他们能准确说出对方部分信息,以此建立初步信任。
虚构项目,承诺回报。不法分子以“内部项目”“政策补贴”“特许经营”等名义,虚构高回报投资机会。他们通常承诺“低风险、高回报”,并强调项目的“官方背景”和“安全性”。
伪造文件,打消疑虑。当受害者产生怀疑时,犯罪分子会出示伪造的政府批文、红头文件、项目合同等,甚至安排受害者前往仿冒的“政府办公场所”参观,进一步打消疑虑。
诱导转账,切断联系。最后,犯罪分子以“保证金”“手续费”“项目启动金”等名目要求转账,一旦得手便切断联系,消失无踪。
多重危害:从公众财产损失到政府公信力受损
此类诈骗案件造成的危害远超普通经济犯罪。最直接的是受害群众的重大财产损失。由于诈骗金额通常较大,且难以追回,不少受害者倾家荡产。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骗,直接影响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形象。
此类案件还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犯罪分子利用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实施诈骗,导致公众对真实的官方项目和招商活动也产生不必要的怀疑。
防范指南:三招识破仿冒公文骗局
官方渠道核实:政府部门有严格的信息发布程序,遇到任何声称来自政府机构的项目邀约,务必通过官方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核实,不要相信未经核实的“内部消息”和“特殊渠道”。
认清投资风险:所有承诺“低投入、高回报”“稳赚不赔”的项目都极有可能是骗局。正规政府项目不会向个人收取高额保证金或承诺异常高的回报率。
掌握举报途径:如发现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或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线索,可拨打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或通过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进行举报。
面对看似权威的红头文件和承诺高回报的“官方项目”,公众需保持警惕,多一份核实,少一份损失。如遇可疑情况,请立即举报,共同维护国家机关公信力和社会经济秩序。
来源: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网、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