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 “居家习惯” 竟是火灾导火索
“就插着充电器出门买个菜,回来家就烧没了”,贵州遵义一起家庭火灾,起火原因仅是手机充电器长期空载插在插座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最终酿成惨剧。据统计,家庭火灾中,80%以上源于被忽视的“小习惯”,这些日常行为背后藏着致命风险,亟需警惕。
电气使用中的“惯性操作”,是家庭火灾最主要的诱因。市面上仍在流通的“万能插线板”早已在2010年被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和使用。这种插线板因兼容两极与三极插头,插片接触面积过小,通电时易产生电弧,长期使用引发火灾的风险是新国标插线板的5倍以上。更隐蔽的隐患存在于日常用电细节中:不少家庭为图方便,将电热水壶、微波炉、电磁炉等大功率电器同时插在一个普通插线板上使用,瞬间电流过载会导致线路发热、绝缘层融化,进而引发短路起火。家中使用超过5年的旧插线板,即便外观没有破损,内部导线也可能因氧化出现开裂,尤其在空调、电暖器等电器频繁启停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故障。此外,手机充电器长期插在插座上、睡前给电动车电池“通宵充电”、用湿手插拔插头等习惯,看似平常,却可能因元件老化、电流不稳、触电短路等原因引燃周边可燃物,陕西西咸新区、广东深圳等地均发生过此类火灾。
厨房作为家庭“火源重地”,诸多烹饪和使用习惯的误区,时刻威胁着安全。不少家庭存在把燃气管道当“置物架”的习惯,将油壶、调料瓶等重物长期放在管道上,会导致管线受力变形、接口松动,而燃气泄漏后若遇明火,后果不堪设想。每周用肥皂水涂抹燃气管道接口,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是简单有效的泄漏检测方法,但现实中坚持做到的家庭不足三成。烹饪过程中的疏忽更易引发意外:油锅起火时下意识泼水,是最危险的错误操作——水与高温油接触会瞬间汽化,导致油火飞溅,火势迅速扩大。正确处置方法是:立即关闭燃气阀门,用锅盖或湿抹布迅速覆盖油锅,隔绝空气即可灭火。此外,抽油烟机长期不清理,内部积累的油垢遇灶台明火会引发燃烧;面粉、淀粉等粉尘在灶台旁大量扬起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粉尘爆炸,这些细节习惯往往被忽视。
秋季天干物燥,易燃物品的收纳习惯直接影响家庭安全。纺织品需远离热源,不少人冬季为图方便,将湿衣物搭在电暖器、暖气片上烘干,衣物长时间接触高温热源,极易因局部温度过高引燃。阳台作为家庭储物空间,堆积的纸箱、塑料瓶、旧衣物等易燃物品,一旦遇到火星就会快速燃烧;消毒水、白酒、花露水等含酒精制品若放在阳台暴晒,高温可能导致容器膨胀爆裂,酒精挥发后遇明火还会引发燃烧。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的隐患更是被消防部门反复强调,即便电动自行车电池不在充电状态,老化电芯在干燥环境下也可能发生热失控自燃,而楼道内堆放的杂物会堵塞逃生通道,加剧火灾危害。此外,打火机、火柴等物品随意放在儿童可接触的地方,可能因儿童误操作引发火灾。
应急处理的习惯偏差,往往会让小火情演变成大祸。电器起火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切勿用水泼浇,因为水导电可能引发触电事故,正确做法是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或用厚重的衣物、被褥覆盖电器,隔绝空气灭火;燃气泄漏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期间严禁开关电灯、拨打手机,避免产生电火花引燃燃气。家庭消防设备的维护习惯也至关重要,灭火器需定期检查指针是否在绿色区域,确保压力正常;烟雾报警器每月要按测试键确认功能正常,不少家庭的烟雾报警器因长期不维护早已失效,关键时刻无法发挥预警作用。消防专家提醒,家庭成员应养成定期排查隐患的习惯,每季度对家中电路、燃气、消防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实则是家庭消防安全的“大关口”。把万能插线板更换为新国标产品,用完电器随手拔掉插头,每月清理一次抽油烟机,每周检查燃气管道接口,不在阳台堆积易燃物品,这些简单的日常举动,就能有效降低火灾风险。正如消防专家所言,家庭消防安全不在于复杂的应对技巧,而在于日常习惯的养成。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网、酒泉消防微信公众号




